中國水産頻道報道, 中國,是全球最大的水産品消費國。中國人均水産品的占有量是世界的兩倍。 今天的中國,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産國,也是世界最大的肉類、水産品、禽蛋、蔬菜和水果生産國。 中國人的餐桌,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盛。 全世界每3條養殖的魚中,就有2條,來自中國 大年三十一早,趙春浦和老伴開始爲今天的年夜飯做准備。 臭鳜魚,是當地人過年時,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。 最後一道魚上桌,這就是年年有余的好日子。 無魚不成宴,中國人愛魚的寓意,更愛魚的鮮美。 僅除夕這一天,中國人至少要吃掉4億條魚。 在這家養殖工廠,張平掌管著96個魚池,負責上萬尾魚苗的養成。 三個月之後,這些已經長到10厘米的魚就會暫時離開這裏。 接替張平照顧魚苗的人是張佳偉,黃海中的這片漁排就是張佳偉的天地。 海水流動大,餌料多,魚兒在網箱裏長得很快。這片海域有200多個網箱。 耕海牧漁是中國養殖海産品的重要方式。沿著中國的海岸線,從北至南形成一個養殖帶。中國去年生産的6458萬噸水産品中,近三分之一來自這條海産品養殖帶。 就在張平連夜把這批魚運回魚池過冬時,1600多公裏外,東海上的另一座養殖網箱迎來了收獲季。 三郎他們今天收的是養了兩年的大黃魚,每條重量在0.4公斤左右。 要想大黃魚保鮮,速度是關鍵,三郎和夥伴要在2個小時內完成打包裝箱。 來自大海的鮮味,不僅僅是魚類。 通宵勞作,2019年的第一船梭子蟹上岸了。當晚,來自大海的美味就擺上了大排檔的餐桌。 70年的時間,這些水産品,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牢牢占據了一席之地。 曾經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的魚,今天早已成爲了餐桌上的家常菜。 對水産品的熱愛,讓中國智慧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只是海洋,很多開闊的水域、河流、湖泊,中國人都能養出水産品。 全世界每三條養殖的魚中,就有兩條來自中國。 從以色列回鄉打造“奇幻”溫室!産能翻倍,一年能産18季葉菜 從天空俯瞰,這座溫室格外顯眼,全部用玻璃搭建,當地人稱它爲“玻璃屋”。 附近的村民非常樂意到“玻璃屋”來幹活,這裏對她們來說很新奇。蔬菜完全脫離土壤,在水裏長大。傳統溫室一年最多産8季葉菜,但這裏一年能産18季。 低成本、高效率、集約化,這是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之一。 郭磊,這座“玻璃屋”的主人,每天他會到溫室巡視,檢查設備的運行情況。 早晨八點,溫室感應到太陽升起的光線變化,會自動打開遮陽網,讓蔬菜享受充足的陽光。 當水位低于蔬菜根部,供水系統會自動補充水分。 自動育苗機每秒能播下81顆苗,工作效率是人工的50倍。 郭磊曾經在以色列工作五年,五年前,他下決心要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智能大棚技術帶回中國,但是采用進口設備和技術,溫室成本高達3000萬元。 改造升級的第一批智能溫室,今天就要封頂。大棚寬20米,長100米,面積是普通大棚的3倍。 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,可以將整個建造成本每平方米降低800元。 新大棚裏,通風裝備、溫度、濕度、養分供應,全都由電腦控制。 未來,這座智能溫室還可以實現大規模的定制,更多綠色、優質的蔬菜會在這裏生長。 設施農業、高效農業、智慧農業,正在全面改造著今天的中國農業。 一個更大膽的設想,已經在郭磊的規劃之中。 這片礦坑,郭磊經常來。在廢棄的礦坑上建設一個智能溫室,上層搞種植,下層礦坑改造成池塘搞養殖,上下水循環利用,把農業元素引入舊礦坑的生態修複,不遠的將來,已沉寂的荒地將迎來綠色的收獲。 |
重點推薦 |
|
免責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中國水産頻道”的所有作品,均爲中國水産頻道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,並注明“來源:中國水産頻道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水産頻道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15天內來電或來函與中國水産頻道聯系。聯系方式:020-85595682。